企業經營不易,若能善用資源,對於企業的研發創新、營收成長,乃至於提升競爭力,都有很大幫助。其中最重要、最多資源的,莫過於政府補助計畫了。補助的意思,是政府直接給企業的經費,是針對特定專案用途且不用歸還的款項,所以說企業如果不瞭解政府補助就虧大了。

企業的成長過程有政府補助則如虎添翼

政府補助計畫已經存在 20 年,但大約有近半數的企業主不知道有政府補助計畫,知道的又覺得遙不可及,因此估計大部分的企業長久以來都錯失運用政府資源的好機會。然而在實務上,我們屢屢看到許多企業因為懂得運用政府資源而快速崛起,並且能讓經營漸入佳境、企業日益壯大,例如有一家以大數據做行銷的公司,創業 7、8 年之間取得 5 個政府計畫,其從業人員則從創業的 2 人成長至近百人,就是運用政府補助最成功的例子。這樣的例子並非特例,在筆者輔導企業的同時, 就常常碰到。

認識政府補助計畫

首先,再次強調補助的意義,補助是給企業做研發創新的經費,它與貸款不同,補助是不用歸還的,但相對地必須要有效益,包括對企業的效益,對產業、國家乃至社會的效益,否則政府補助的經費就無意義了。所以, 申請政府計畫必須很清楚瞭解政府要的是甚麼,否則會搞錯方向。 其次,政府的補助計畫非常多,要完全認識、瞭解幾乎不可能,對企業而言,最常見的有 :

如何申請政府補助計畫

申請政府計畫時,必須提出一些文件,包括公司資料、勞健保資料、計畫書…等。其中以計畫書最複雜,也最重要。計畫是否能通過,通常計畫書扮演很重要的角色,因為它具有展現計畫創意、實力、效益,以及包裝、行銷整個計畫的功能, 所以想要取得政府經費,計畫書的撰寫必須好好下功夫。雖然說文章人人會寫,但寫計畫書卻有一些技巧與必須注意的事項,不深入瞭解是無法達到政府的要求。且計畫書各個部分整合起來,就表現出整個案子的構思與策略,必須好好規劃再動筆,避免東寫一塊、西寫一塊,但整合起來卻看不出整體性、邏輯性,那就無法獲得青睞了。

申請流程

政府補助計畫的申請,第一步是提出申請,即投遞計畫書與公司文件給承辦單位。承辦單位收到後,會審查資料是否缺少,內容是否有誤,若有上述情形,會請企業修正、補足。然後,申請的資料會分發給審查委員,審查委員看完、提出意見, 回覆給企業,企業要針對委員意見回復,以上這個階段稱為「書面審查」。除了書面審查,承辦單會還會安排「會議審查」,主要是要進一步瞭解計畫內容,針對計畫書的疑慮面對面溝通。會議審查時,企業必須準備簡報檔向委員報告,重點在於委員意見的說明,然後委員提問,企業回答。這是整個申請流程,審查會議結束,委員就會決定是否補助經費,但不會當場公布,而是由專案辦公室行文正式通知。

申請政府補助計畫的迷思

由於政府補助計畫強調研發創新,因此造成許多企業認為必須是偉大的發明,才夠資格申請計畫,實際上除了創新,需要考量的因素還有很多,例如效益、風險、社會責任。簡言之,創新是必要的,但不是唯一考量,企業想申請政府補助也不必執著於偉大的創新,有進步其實就有機會。

另外,一般人認為申請政府補助為的就是「錢」,但依筆者這麼多年的觀察,申請政府補助除了取得經費,在整個申請計畫的過程,還可以學習到很多,整個流程就是一個學習過程,包括委員給的意見、計畫書撰寫、通過後的專案管理,都是免費的,對企業與執行計畫成員的成長,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因此從這點來看,企業應該更積極申請政府補助計畫,並投入創新研發。這也是我鼓勵、建議企業申請補助時常說的:「申請補助計畫,不是得到就是學到」,當然最佳狀況是得到又學到。

還有一項要瞭解的,就是通過審查、取得經費後,在執行上政府還是有管控的,除了一般進度報告,還有期中、期末審查,所有工作都必須依照計畫書進行,而不是可任意作為、更動,這也是很多人不瞭解的地方。而有部分人士會持負面看法,覺得政府太囉嗦而不願申請,其實企業只要依照遊戲規則,按部就班做好,不會有太大困難,反而會因此學習到專案管理。

結語

創新是企業必須要走的路,也是唯一的路,然而中小企業資源缺乏、經營不易,因此,若能善用政府資源,降低研發風險,對企業會有極大幫助。尤其,申請政府補助計畫除經費的取得外,也可藉由執行政府計畫來練兵,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好機會,這應該比「錢」更具效益。這也是標題所說的「不了解就虧大了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。


https://capital.com.my/category/resources/sme-loans-grants/

Subscribe
Notify of
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